太平天国揭竿而起地点的选择,择广西而弃广

回望太平天国那段风云的历史,我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,天王洪秀全的老家在今天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,作为清末农民起义最具代表性的领袖,他在选择揭竿而起地点的时候,出于何种考虑选了广西呢?毕竟,从历史上老看,无论是陈胜、吴广、张角、黄巢还是宋江、朱元璋、李自成、张献忠等造反的人物都会选择自己的家乡作为发源地,而偏偏洪秀全却放弃了广东而选择了广西,这之中又有什么重大的原因呢?

首先,我们要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。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下,8成以上都是农民,而农民之中绝大多数都是一些吃不饱饭的贫下中农,每个爆发农民起义的时代,大都有一些类似的历史背景——比如上层阶级政府的统治彻底腐朽不堪,下层社会上也百病丛生。在这样”上下交困“的残酷背景下,求生不能,求死不得,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,很多人就会选择铤而走险,集体暴动。

而就在农民兄弟暴动蓄势待发之时,上帝忽然派了他的小儿子下凡“除妖”,这位小上帝——天兄耶稣之弟的“洪先生”顺势而为,很快就和这些农民自然也就一拍即合了,这就是说顺应了时代背景。

其次,在这个造反有理的大前提之下,我们来看看广西的造反条件,和广东进行一个对比。广西在今天的行政区划中不叫“省”,而被叫做“壮族自治区”。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大的一族,总人口超过万。其中兄弟民族又有苗、瑶、彝、黎等种族繁多。其实这些少数民族事实上只是“中华民族大熔炉”中尚未完全融合的部分。

根据熔化的程度,他们且有“生”“熟”之分。在抗战期间读中学的时候有个叫唐德刚的学者曾经说过,他曾随校迁入过这个西南少数民族地区,那时他所接触的苗族同胞即有“熟苗”“生苗”之别。最熟的“熟苗”就是和我们所谓“汉族”没有什么区别。他们的子女也一起就读于我们的学校。不过若是要和“生苗”往来,那就要带翻译了。

清末的广西当然比抗战期间的大西南更为复杂。全省汉番杂处,生熟兼备。而汉人之间亦有土居汉人(早年南迁者)与“客家”(后来的北方移民)之别。其情形和当今台湾今日的“本省人”与“外省人”差不多!这大概也是我们民族劣根性在作祟,这两帮“汉人”之间的摩擦,原是没止没尽的,至于汉番之争,乃至少数民族本身之间的斗争那就更不用说了,再加上地理条件——广西全省地瘠民贫、谋生不易,因此落草为寇,实是优胜劣败、适者生存的终南捷径。即使到了李宗仁将军的时代,他所熟悉的广西,还是“无处无山,无山无洞,无洞无匪”的,这这一点上,经济条件更为发达的广东地区是远远无法比拟的。

最后,广西在人文自然环境上还有一个有趣的特点。那便是自梧州上溯,凡住于西江流域的人民都说“粤语”(广东话),而住于桂江两岸的则说“桂林官话”。说这两种不同语言的也难免有其不同的地域观念。以上种种因素都为有能力、有魄力的野心家提供了条件,使他们能因时、因地而掌握其特性,组织群众,揭竿而起。

洪秀全是道光年间一位屡应科举而不中的科场失意、能说粤语的客家人,他在广东花县(今广州市花都区)是一位被歧视的汉族中的少数民族,所以他在广东是很难有较好的群众基础,加上花县地邻广州,居民的文化水平和经济条件都比较高,他的一番”妖言惑众“之词是很难得到认同的,但是在广西就不同了,那里地瘠民贫、客家聚集,洪天王是非常如鱼得水的。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buoumao.com/hyfz/1283.html

网站简介| 发布优势| 服务条款| 隐私保护| 广告合作| 网站地图| 版权申明

当前时间: 冀ICP备19029570号-7